爱乐音乐会信息- 路桥之夜 交响音乐会“春之祭”

  • 2011-3-30 15:48:32
  • 3913
  • 厦门热点

路桥之夜”交响音乐会——“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  Symphony Concert

指挥:傅人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副总监、常任指挥)
Conductor:Fu Renchang

独奏:王之炅(青年小提琴家)
Soloist:Wang Zhijiong

演奏:厦门爱乐乐团
Performer:Xiam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时间:2011年4月1日(周五)
Time:April 1,2011(Fri.)

地点:厦门市文园路67号音乐岛·爱乐厅

傅人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副总监、常任指挥,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傅人长曾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大师级考试(Meisterklassenexamen)——德国音乐表演专业的最高学位。柏林的教授、前柏林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比恩特在他毕业时所作的评语是:他是“一个具有非凡天才的指挥”。莱比锡音乐学院教授、莱比锡歌剧院前音乐总监格尔特•巴纳尔在他毕业时给他写的评语则是:“傅先生具有杰出的指挥技巧、强烈的表现力,并焕发出一种天分。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有才能的年轻指挥。”他在学习期间参加了著名指挥大师 Sir Colin Davis ,Claus-Peter Flor及Panula的国际指挥大师班,均受到大师们的高度赞赏。

    近年来,傅人长与国内外众多的乐团合作,受到各个乐团以及当地观众的的高度评价和欢迎。他的指挥曲目丰富,能够驾驭从巴洛克到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乐派的作品,并在中国首演了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瓦格纳、巴托克等作曲家的多部经典交响作品。傅人长曾在国内外的音乐节上首演了多部中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并向各国观众介绍中国作曲家及他们的优秀作品,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1993年,傅人长受聘于上海乐团,2002年受聘于上海交响乐团,2004年又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指挥系副教授。2007年8月受厦门爱乐乐团聘请,作为艺术副总监、常任指挥。2000年他受柏林交响乐团(Das Sinfonie Orchester Berlin)邀请作为主要客席指挥,2005年4月又被柏林交响乐团任命为首席指挥,每年定期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交响音乐会。他已连续七年元旦在该厅指挥柏林新年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王之炅(小提琴家)

作为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小提琴家王之炅在自己演奏生涯中跨出的每一步,都引起人们的瞩目。

在最近的演出季中,王之炅先后与分别由奥科•卡姆(Okko Kamu)和约翰•斯托嘉德(John Storgårds)指挥的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在中国巡演,还与由尤里•泰密卡诺夫(Yuri Temirkanov)指挥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由陈燮阳、吕嘉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等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合作演出。她还应小提琴大师平克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邀请,在其独奏会中同台演出。另一位小提琴大师吉顿•克莱默(Gidon Kremer)在聆听了她的演奏后,也欣然邀请她前往参加自己于德国作为艺术指导的世界室内乐音乐节 (Chamber music connects the world Festival)。她作为独奏家,她还在国家大剧院开幕演出季系列演出、上海音乐厅八十周年庆典音乐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演出活动中亮相。

    自1998年后,王之炅屡次成为国内外大赛桂冠的赢得者,这其中包括:1998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是梅纽因大师生前所举办的最后一届比赛,王之炅的演奏也深受大师本人赏识,并亲自指挥乐队为她协奏。随后在1998年的中国小提琴比赛中,她成为成年组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第一名得主,并同时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2003年,她又在意大利第22届里匹策国际小提琴中作为最年轻的决赛者囊括桂冠与三项特别奖。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王之炅的演奏生涯格外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权威的《留声机》杂志曾以整版篇幅报道这位演奏家,乐评人将之誉为 “亚洲琴坛不可多得的一颗闪亮新星”。

王之炅曾分别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里尔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芬兰图尔库交响乐团及上海、北京等地的交响乐团有过愉快的合作。曾与她合作的著名音乐家包括:耶胡迪•梅纽因,克劳迪奥•阿巴多,柯里斯托弗•波彭,吉顿•克莱默,林•哈雷尔,马蒂亚斯•巴墨特,克里斯蒂安•阿明,汤沐海,邵恩,张国勇,朱晖 等。

王之炅目前在柏林埃斯勒音乐学院随小提琴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前首席高利亚•巴列夏(Kolja Blacher)教授深造并担任其助教。她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小提琴专业教师。

    她使用一把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由吴明宪先生慷慨出借。

音乐会曲目:Programme:

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位安琪儿)      贝尔格(奥:1885—1935)

Violin Concerto “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   Alban Berg(1885—1935)

第一乐章:行板-小快板     I. Andante-Allegretto

第二乐章:快板-慢板      II. Allegro-Adgio

Soloist:Wang Zhijiong

————休息————

《春之祭》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俄:1882—1971)

The Rite of Spring                                I. F. Stravinsky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First Part:Adoration of the Earth

1)引子                     Introduction

2)春之预兆:少女的舞蹈     The Augurs of Spring:Dances of the Young Girls

3)掠夺竞赛                 Ritual of Abduction

4)春之轮舞                 Spring Rounds

5)部落战争                 Ritual of the Rival Tribes

6)智者之列                 Procession of the Sage

7)大地之奉献               The Sage

8)大地之舞                 Dance of the Earth

第二部分:祭  献       Second Part:The Sacrifice

1)引子                     Introduction

2)少女们的神秘圆圈舞       Mystic Circles of the Young Girls

3)被选少女的赞美           Glorification of the Chosen One

4)祖先的召唤               Evocation of the Ancestors

5)祖先的仪式               Ritual Action of the Ancestors

6)被选少女的献祭舞         Sacrificial Dance (The Chosen One)

聆听指南:        

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举足轻重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勋伯格的学生,与另一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韦伯恩师出同门。他们师生三人共同形成了以十二音序列技法来从事音乐创作的新学派,既世人所称的“新维也纳乐派”。他们的创作开创了无调性风格的先河,在20世纪上半叶是非常激进的流派,并对20世纪的新音乐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贝尔格的创作,在新维也纳乐派中属于比较接近浪漫派传统的,因而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他的无调性风格的表现主义歌剧《沃采克》,被认为是划时代的杰作,至今盛演不衰。而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则是该体裁中第一部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作品。尽管作品中无调性的旋律和大量不协和的尖厉和声令听者感到陌生,但其深刻动人的音乐内容却能使人心灵为之震撼,因而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并被广泛演出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这部作品的副题是“纪念一位安琪儿”中的安琪儿(天使),是指马勒的遗孀易嫁后所生的女儿曼侬。由于马勒遗孀是贝尔格的好友,因而曼侬出世后一直受到贝尔格的宠爱,并被视同己出。小曼侬长得极为可爱,曾被一位导演看中拟安排她在《大世界剧院》一剧中扮演第一安琪儿的角色。不幸的是在演出前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并在卧病一年后于1935年4月复活节那天去世。曼侬的死,使贝尔格悲痛莫名,他放下手头正在写的歌剧《露露》,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以纪念作曲家所宠爱的小曼侬。小曼侬在舞台上没有演成天使,却在贝尔格的作品中成了真正的天使。而贝尔格在完成此作的四个月后,终于也在天使的带引下告别了尘世。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竟成了作曲家自己的安魂曲!

    该协奏曲由两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板,连续速度的空洞音响所构成的动机,给人以凄怆的印象,仿佛是在描写小天使受病魔折磨的痛苦。第二部分转为小快板,音乐变得明朗、欢悦,期间还引用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素材,显然是回忆小天使健康时的幸福生活。

    第二乐章也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快板,紧张的和声以及局促的节奏律动象征曼侬与疾病作痛苦的斗争。第二部分为慢板,引用了巴赫的大合唱《啊!你这惊雷的语言》中的圣咏《这已够了》的旋律。其原先的歌词为:“这已够了!主啊,如果你愿意,就是我安息。”(贝尔格将这几句歌词也抄录在总谱中与曲调相应的地方)。在该乐章高潮处,还可听到第一乐章素材的再现,直令人心胆俱裂,悲痛欲绝。

《春之祭》(第II部分)         斯特拉文斯基(俄:1882—1971)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以其雄厚的创作实力充任了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舞台上一颗最灿烂的星辰,孕育开创了一代音乐新风,成为音乐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曲大师。他的这部舞剧音乐《春之祭》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在法国香榭里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被视为“洪水猛兽”。后来这部作品于1941脱离芭蕾舞,作为管弦乐曲独立首演,从那以后才开始受到全世界人们的热烈欢迎。《春之祭》以组曲形式写成,分白昼与黑夜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大地的崇拜”。

1、引子——宁静的引子,由大管的旋律开始,悠远、古老而神秘的旋律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景。这是一段立陶宛民间音乐曲调,也是全曲中唯一借用的旋律,它定下音乐的格调,旨在唤起春天里生物世界的奥秘感。随后这一引子不停地直接连接到“春之先兆和青春少年的舞蹈”。

2、春之预兆和少女的舞蹈——弦乐在低音区短促而猛烈地顿响,表现生命之搏动。重重的跺脚般的八分音符节奏,展开了一场野蛮而又粗犷的舞蹈,强烈的弱拍重音在一个不变的打击乐和声的背景上开始这一段音乐。这是一个野性的不协和音,斯特拉文斯基喜欢称它为十三和弦。随后是一个固定音型,这样的固定音型不止一个,在全剧中分别使用,或与其他固定音型结合使用,或用作旋律的伴奏。

3、掠夺竞赛——这是一段令人气都喘不过来的狂热的音乐,用整个乐队演奏的尖锐的和弦没有固定间隔地加以强调。展示出人类的原始本能,野蛮而热情。

4、春之轮舞——采用俄国民间风俗性的艺术形式,在小单簧管、低音单簧管的“引领”下,乐队奏出沉重的春之轮舞曲。音乐充满古代的春天气息。音乐逐渐增大几乎为咆哮后,春之轮舞主题再现。

5、部落战争——这里由小号奏出的节奏性的动机,同后面出现的单簧管的歌谣性动机相对立,后者随着发展增强气势而转化为进行曲,于是成了“贤者的队伍”。

6、智者之列——一个全新的主题由四只圆号相隔八度吹奏,庄严而有力地宣告智者的到来。这时,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作伴奏,其中还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在远古的献祭仪式上的情景。

   7、大地之奉献——四小节十分柔和而神秘的不和谐和弦,表现智者对大地的崇拜。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8、大地之舞—— 这首终曲结束了组曲的第一部分,这是感谢春天来临祈祷今年丰收的一场舞蹈。疯狂、急速、粗犷的三拍子舞蹈节奏使乐曲更进一步地达到了高潮。

第二部分:“祭献”。

   1、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为这个引子取名为“异教徒之夜 ”。 带有印象派的朦胧色彩和冷峻的管弦乐音响,烘托出黑夜的气氛,音乐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长者和少女们围坐在篝火旁,他们都沉思不语,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2、少女们的神秘圆圈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

   3、被选少女的赞美——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

   4、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5、祭祖的仪式——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直到圆号吹奏壮丽的主题。

6、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筋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编辑整理:厦门海景千禧大酒店